2015-12-22
6月28日,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在武汉未来科技城开建。这是我国首个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也是首个由企业牵头建设的海工装备研究院,它将直接瞄准市场需求和核心技术、关键领域进行研发创新,补齐“中国制造”的短板。
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钱建平、武汉市副市长邵为民、湖北省国防科工办主任张忠凯、东湖高新管委会主任张文彤、武船集团董事长杨志钢、719所所长杨金成、武汉船用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敏、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永金、谢克斯特(天津)海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青为该院开工铲土。
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由武船集团与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中船重工第七一九所、谢克斯特(天津)海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建设,占地400余亩,总投资20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计划于2017年底完工,二期计划于2020年底完工。主要开展世界顶级水平的大型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工程高技术船舶、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工程装备及海工通用配套设备等海工产品研发,为各股东单位及国内外海工制造基地提供研发、设计和项目管理的工程总包管理服务。全面建成后,将形成1500人以上的设计研发团队,支撑总量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是建设国家级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创新基地,带动国内海工产业协同发展的重点工程。
武船集团董事长杨志钢在开工仪式上致辞,他说,海工院定位国内外高端海工市场,实施“总体研发设计、总体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三大发展战略,着力发展六大板块,打造科研、设计、总包三位一体的创新研制平台。今天正式开工建设,踏出了引领湖北海工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步。
该船首任院长、武船集团副总工程师严俊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工研究院的重点在于突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补齐我国在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上的短板。企业牵头建设研究院,是工程型思维,以市场需求为牵引,成果直接转化应用,填平研与产的鸿沟。同时搭建起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资源的整合平台,这种模式更亲近市场、更有活力。
据悉,湖北海工研究院采取开放式的合作模式,既自主研发攻克核心设计技术,也吸收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通过大力发展国内的设计研发能力和总装能力制造能力,提升我国海工装备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为“海洋强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打下技术基础。
当日举行的湖北国际海工装备技术论坛是该院成立以来举办的首届国际海工装备技术论坛,旨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工前沿技术交流合作平台,活动得到GTT、HUISMAN、西门子、CIESCO、SWIBER、RICH MARINE等国内外众多知名企业的积极响应与支持。
湖北省副省长许克振出席论坛并致辞。他表示,未来十年将是我国海工装备大有作为的黄金期。目前,我国海工装备本土化率不足30%,市场空间广阔。湖北省发展海工装备产业,要抢抓机遇,从“大基地、大创新、大集群、大市场、大平台”等方面着手,大幅提升湖北省海工装备实力。到2017年,力争使湖北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产值达1500亿元,打造我国海工装备第四极。
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钱建平参加开工及论坛开幕并致辞。他希望海工院不辱使命,拼搏超越,充分发挥各股东单位优势,强化创新驱动,为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海工产业发展做好强力支撑,为武汉市“万亿倍增”和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作出应有贡献。同时希望海工院充分把握本次论坛机会,掌握海工产业前沿资讯,认真聆听专家的意见,全面谋划好海工院发展前景,尽快做好建设工作,快速形成产出。
严俊在论坛上作《对接中国制造2025,打造中国海洋制造总承包商》主题报告。刘经南院士、曾恒一院士、陈映秋教授分别作《通信导航方向技术》、《从用户市场看海工院的发展》、《海工院打造总承包商》主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丁汉、张金麟、朱英富等6名院士及国内外行业专家、船级社、企事业单位参加论坛并就海工产业技术发展作了交流发言。